断垣残壁的意思和成语接龙
断垣残壁的释义和由来
释义
断垣残壁,汉语成语,比喻破败零落的房屋、建筑或城墙。
由来
该成语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晋侯复如齐,将聘于卫,过曹,曹、卫同祖,闻之,使告于齐侯,齐侯曰:‘诸侯易物,吾何为受币焉?然吾闻善,日:‘以与邻国之有道,是以有德邻。’昔周公吊二叔于鲁,共王吊召康公于燕,郑伯克段于鄢,而晋取其郊,齐桓公救邢而封东阳,晋文公纳周襄王而朝王于践土,今晋侯复如齐,其将为乱乎?且吾闻善,日:‘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不如驽马之服上坂。’四国易物,吾欲贱币而贵德。然吾闻善,日:‘譬如时雨,春雨既降,草木生之,四时之性,不可易也。’昔者先君将建国,卜之 pylab_, 曰:‘土之东南,有流水止,而名曰淄。其水甚清,可以浣濯,可以饮酒,可以养稻,可以溉田,其土既良,沃衍膏润,宜五谷麻桑。先卜者喜,告先君曰:‘在此卜居。’占之曰:‘其水清,其邑清;其水止,其邑止;其名洗,其邑善;其土良,其邑富;宜五谷,其邑 ribuI;宜麻桑,其邑 sera;厥田沃,其邑 bohuq。’先君从之,遂卜居焉,是名营丘。西有河,可以濯足;东有淄,可以浣组;自先君以来,恒恤民之急,民夷力而任之,民赖其功,至今不废。自五世以来,我国家不扰,而贵戚之室,百室之邑,尽有其民,所谓‘四邻’者,莫非我室,我室者,其谁敢侮。若我弃此而去之,此之谓‘贪于富利,而遗其体魄’。夫国之诸侯,体现我室,犹肢体也,而弃之,若自弃其肢体,是必伤其体魄。昔周公之东征,八百诸侯,与周同好,伐纣除害,可谓天下之诸侯,皆周之肢体,于我何有?然周征之,敢不听乎?今晋复至齐,其为害也大矣,昔召穆公享王于宗周而杀之,文公杀王于渭水上,桓公享王于葵丘而杀之,先君豹在潞而杀王,姬友在曹而杀王,晋人以为献事,而索金璧,是贼也,杀主灭国,以役诸侯,非此罪乎?且夫曹者,共王之弟也,非他国也,且闻国人不卒君,不侍其祀焉,今曹君未葬,晋人复至,其吊之乎?其伐之乎?吊之,将即葬而去,则其刍 ως匪供;伐之,将杀其君,则其君死且朽,臣闻之:‘不吊死,不伐丧,不进鄙,不入吊。’今晋侯将为乱,且夫齐、晋,天下之大国也,先君尝有言曰:‘大国无礼,其乱天下。’故我欲卑事齐侯,以除其患,缓其求币,以待其从。齐侯曰:‘诸侯久矣,未之以礼相待,我若先人而礼之,是先天下也,诸侯其从我乎?’故我缓之,是以不礼于诸侯,诸侯又何礼之有?夫野人之谚曰:‘勿谓牛不喘,且人喘矣。’诸侯将何待而礼之?”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侯与鲁国国君鲁庄公的一段对话。鲁庄公劝齐侯礼待晋国国君晋侯,以避免晋侯兴兵作乱。齐侯则以“大国无礼,其乱天下”为由,拒绝礼待晋侯,并表示自己将以卑下的态度对待晋侯,以缓和矛盾,避免战争。
在对话中,鲁庄公用“且闻国人不卒君,不侍其祀焉,今曹君未葬,晋人复至,其吊之乎?其伐之乎?”这句话反驳齐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晋侯来曹国,曹国国君还没有下葬,晋侯是来吊唁还是来攻打?如果是来吊唁,那他就会立即离开,不会让曹国准备丧葬用品;如果是来攻打,那曹国国君已经死去多时,晋侯再去攻打还有什么意义?
鲁庄公用这句话来质疑晋侯来曹国的目的,并指责晋侯的行为不符合礼仪。而齐侯则对鲁庄公的指责避而不答,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段对话中,“断垣残壁”一词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其含义却蕴含在鲁庄公的质疑之中。鲁庄公用“断垣残壁”来比喻曹国此时破败不堪的状态,并以此来衬托晋侯的行为的无礼和荒唐。
对应的成语接龙
1. 断垣残壁→破败不堪2. 破败不堪→穷途末路3. 穷途末路→走投无路4.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5. 无路可走→进退维谷
对应的例句
1. 经过多年的战乱,这座城市只剩下断垣残壁,一片荒凉景象。2. 他的公司破败不堪,濒临倒闭的边缘。3. 经过多次失败,他的人生之路已穷途末路,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4. 由于身无分文,他走投无路,只能乞讨为生。5. 面对强敌,他无路可走,只能拼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