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的解释和成语接龙

望洋兴叹

含义

"望洋兴叹"比喻面对宏伟或艰巨的事物,感到渺小无能,只能徒然仰望叹息。

望洋兴叹的解释和成语接龙

由来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学问,尤精天文,兵法。惟器量狭窄,刚愎自用。内事不问,外事不决,惟内外军事,皆由瑜制断。后数破曹军,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后瑜数与曹公相拒,瑜常自度兵少,不敢决战。一日,瑜与程普共载一辆车中,普问瑜曰:'今天下三分,曹公占其二,将军与备各占其一,未知此三分鼎足之计,谁为得失?'瑜笑曰:'曹公之众,虽举天下而攻吴,不足惧也。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与备虽名微,实汉臣也。操若灭吴,则并英雄,而吞江东,其势难御。将军与备若并力拒之,则操势必分兵两处,必不能俱安。今将军威震天下,若潜师袭取许都,操必不敢越巢穴以争锋,然后徐取中原,则霸业可成矣。'普喜,即欲发兵。瑜曰:'且休,容再思之。'后有顷,普复问之,瑜曰:'不可。'普问其故,瑜曰:'操虽可破,非吾徒所能破也。'普问其说,瑜曰:'吾虽有长策,诸将无谋。'普恨曰:'周公瑾真长于筹略,惜乎不早发也。若早用其计,天下不足定矣。'时瑜望西叹息,普问其故,瑜曰:'吾恐奸谗并生,必害忠良,吾恨为此奸贼所误,故不早发耳。'普闻之,益信瑜谋。瑜后数与曹公战,未能克。后曹公与瑜相拒于赤壁,时瑜兵少,曹公兵多,瑜部将皆请降。瑜谓程普曰:'吾自料此战,必死,公可代我统兵,决此大计,吾为公报曹公之仇。'普泣曰:'将军何出此言!昔吾问将军孙刘之事,将军已知其变,今临大事,又复云死。将军死,吾亦死耳。'瑜曰:'老将军勿自苦,吾虽死,国家已安。'遂涕泣而别。普时年六十五,瑜年三十六,普临当之际,悲伤感泣,遗命后事,部曲皆哭,瑜出涕仰天叹曰:'丈夫生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犹鱼龙得云雨,时遭困厄,在所不免。而今吴下之人,徒欲保妻子之业,岂大丈夫之志哉?吾不能过此,恨不能与诸君痛饮耳。'语毕,拔剑刎颈而死。"

在《三国志》中,周瑜与程普共载一辆车,周瑜因兵少不敢与曹操决战,程普问其原因,周瑜说:"操虽可破,非吾徒所能破也。"程普问其说,周瑜说:"吾虽有长策,诸将无谋。"程普恨曰:"周公瑾真长于筹略,惜乎不早发也。若早用其计,天下不足定矣。"时瑜望西叹息,普问其故,瑜曰:"吾恐奸谗并生,必害忠良,吾恨为此奸贼所误,故不早发耳。"程普闻之,益信瑜谋。

这段对话中,周瑜面对曹操强大的军队,感到自己兵少无谋,无法与之决战,只能望西叹息,徒然兴叹。后来,人们把周瑜的这种心情概括为"望洋兴叹",比喻面对宏伟或艰巨的事物,感到渺小无能,只能徒然仰望叹息。

成语接龙

  1. 望洋兴叹 -> 叹为观止 -> 止息风波 -> 波澜壮阔 -> 阔步前进
  2. 望洋兴叹 -> 叹为观止 -> 止戈为武 -> 武艺超群 -> 群芳争艳
  3. 望洋兴叹 -> 叹为观止 -> 止步不前 -> 前途无量 -> 量力而行
  4. 望洋兴叹 -> 叹为观止 -> 止血疗伤 -> 伤筋动骨 -> 骨肉相连
  5. 望洋兴叹 -> 叹为观止 -> 止步于此 -> 此起彼伏 -> 伏兵四起

例句

  1. 面对浩瀚的大海,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
  2. 他对这道复杂的数学题束手无策,只能望洋兴叹。
  3. 面对强劲的对手,我们只能望洋兴叹,甘拜下风。
  4. 望着眼前的高山,我自知实力有限,只能望洋兴叹。
  5. 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我们只能望洋兴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THE END